快资讯丨独家!一文拆解网约车金融业务
网约车的汽车行业应用,可追溯到10多年前的滴滴出行及快的出行公司,两者以优惠乘车及优惠券为主进行疯狂“PK”,最终以公司合并及滴滴胜利宣告结束。互联网召车业务模式在中国的出现及快速发展,给行业和市场留下了一段难以忘却的艰难历史。
笔者认为,没有强大的4G网络、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平台化的APP应用,网络方式约车出行是无法实现的。实际上,真正改变过去10年乃至未来的人们生活方式是通信网络和智能应用。
【资料图】
美国Uber是全球最早的网约出行用车模式创造者,也是行业引领者,但到了中国仍然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根据国家严格的出行监管规定,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Uber适时退出中国市场,足见中国出行行业发展初期的资本密集属性和行业圈地的残酷。时至今日,没有合格的网约车运营资质、没有考核通过的网约车驾驶资质及车辆网约资质,无法在中国各地进行网约车出行合法运营。
笔者在2019年参与过某网约车平台运营,彼时中国拥有170多家互联网出行运营平台,通过在各地成立子公司或CP代理商合作的方式进行当地业务落地。但让笔者惊讶的是,网约车平台运营盈利性比想象中差强人意。高达10%以上的网约车运营费用、系统维护费用、渠道分成费用等,形成不低于20%的巨大比例综合运营成本,迫使各平台不得不通过网约车运营的高额分成模式覆盖运营成本,并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网约车司机脱离平台或者多平台比价运营的局面,使得部分网约车平台公司开始设立直营子公司和进行自有车辆运营,以解决平台网约车数量不稳定及接单服务不稳定的情况。因成本管理原因造成的业务中下游利润抢夺的行为,是出行市场前期的行业痛点和须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网约车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汽车金融在网约车供应链金融及零售金融的巨大作用不可磨灭。在汽车零售金融服务于网约车的过程中,以下几个核心要素成为行业长期以来的业务关注点。
网约车挂靠业务模式
众所周知,初期的网约车业务模式以网约车运营平台招募自有车辆司机为主,并通过自行成立的子公司或合作的CP代理公司进行日常的车辆管理和司机管理。以上海为例,在出行行业发展初期,因好奇和尝鲜加入平台的个人司机就有460多万名,占到彼时上海常住人口的20%多及有车人口的50%以上,数量巨大。
随着行业发展,车辆管理和司机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大,由此形成的网约车专职司机车辆和数量也日益增长。根据国家管理规定及调整要求,部分城市规定网约车辆必须由当地运营公司所有,但大量个人专职司机的运营需求及金融购车需求,造成司机实际购车和融资持有车辆,公司名义持有车辆和管理车辆的挂靠运营错位局面,与国家金融监管及部分法律规定并不完全符合。据此,考虑到市场实际业务情况及市场需求,奇瑞金融、瑞福德金融、海通恒信和平安租赁等国内部分汽车金融机构设计的合法合规产品及业务流程,在此类业务中取得不错的成绩。
新能源网约车残值管理模式
新能源网约车一定是出行以及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在中国长达3年的疫情期间,网约市场也遗憾的出现一定比例的专职司机断供或退车的情况,由此造成行业运营和汽车金融风险。
对新能源网约车的资产保全或保值,需要通过合理的产业链布局予以实现。除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全自有化车辆生产模式以外,其他品牌车辆也要充分考虑在出行用途下的车辆全生命周期质保问题,特别是电机、电控、电池的质保,以完善运营车辆的厂家保障。同时,提前布局出现汽车金融逾期情况下的车辆回收,电池回收厂家提前设定按年份及比例进行回收,并充分考虑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价格波动前提下的业务风险承担范围,以实现在新能源产业链下的网约车残值管理和回收闭环模式。车e估提供成熟的新能源残值管理解决方案和展业建议,给予汽车金融机构极大的业务安全保障。
批量采购及次级司机的网约车金融诉求
随着出行行业发展,网约车业务模式呈现多样化,参与者资质也参差不齐。个人司机、子公司、代理公司批量采购自有车辆运营和大量为解决生计的刚需次级司机客户,成为当前出行行业金融服务的商机。
出行运营平台在各地成立的子公司以及授权的代理公司,由于自有资质一般,与其实际希望运营和管理的网约车辆融资需求无法完全匹配。
汽车金融机构种类集中在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含金租)这几类。对于受监管程度高的其他几类机构来说,商业融资租赁公司在业务结构上的灵活性,有弹性处理客户准入的优势。融资租赁公司最大的优势特性就是对业务未来现金流量的精准预测以及对项目本身的尽调和研究,大于对承租人过去基本情况和过去经营业绩的评价,属于项目管理制的融资思路。比商业银行等重视客户过去表现的融资思路,形成较好的互补和差异化服务。
对刚需申请的次级司机申请人,在出现融资人难以为继和无法正常运营的情况,如有汽车金融机构在新能源网约车模式下,进行运营车辆调剂或下游回收,快速形成多渠道业务流程闭环模式,就能弱化司机本身资质,借此考察车辆运营成果的良性融资支持产品。
中国出租车和网约车的良性竞争及对社会大众出行的保障,为汽车金融行业服务于网约车市场提供了增量和存量换车的长期持续的业务机会。深入研究运营类网约车作为生产资料的金融业务属性,制订差异化行业客户准入规则,形成有效业务闭环,将给当今从事汽车金融业务的各家金融机构带来很好的发展机遇。